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士先器識



      主父偃是漢武帝的重要謀臣,出身寒微,卻習得縱橫之術,西入長安後,投入衛青門,甚受衛青讚許,曾將他舉薦給武帝,但武帝未即召用。後來是毛遂自薦,才被納用。不過在冊封衛子夫為后的事件上,他支持武帝力排眾議,受到武帝的青睞。在梁王劉襄、城陽王劉延上書請分邑於弟的議案中,又向武帝重申賈誼之策─“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正中武帝下懷,遂獨邀專寵,一年之內就連升四級,從郎中至中大夫。

      主父偃本反對伐匈奴,但在衛青首役奪河套以北之地後,轉而支持;並建議置朔方、五原兩郡,遷十餘萬居民赴此兩郡實邊,把征匈奴的武備都集中於此,不但方便調度,也充實了軍備,是屯兵政策的先軀,也是使武帝的北伐匈奴大業得以持續不斷的主因。

     但主父偃難忘未發跡前所受的屈辱,尤引以為恥的是,歷經各國諸侯及士大夫的嘲諷,因此在他受到武帝重用後,便伺機報復。首先是燕王劉定國,定國嗣位後,與父妾淫亂,又奪弟婦為妾,與自己親生的三個女兒通姦。他手下一位叫郢人的,想告發他淫亂之事,結果被定國預先得知,反將郢人緝拿入獄,殺之滅口。郢人兄弟想為郢人訴冤,來京後,找到了主父偃,偃也曾在燕國受辱,所以就叫郢人兄弟上書告發,自己還在書狀上署名,証實其事。武帝把書狀發交大臣會議,也都認為定國淫亂,還殺人滅口,應當處死。武帝早就看這些同姓王不順眼,於是就下詔賜死,廢國立郡。

      朝中大臣看到武帝對主父偃言聽計從,因此爭相巴結,賄以金錢財物,偃也就此得意,還說: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便五鼎烹耳。意思是大丈夫如果不能用五鼎來吃飯﹝作到卿大夫可用五鼎﹞,那麼乾脆被五鼎烹死好了。

      主父偃又因邀婚被拒,忿而揭發齊王姦情,並自薦為齊相,逼死齊王。兩件案子引發了趙王劉彭祖的戒懼,恐主父偃報復,因而告發偃收受諸侯賄賂,使計廣封諸侯子弟。武帝見書,又憶起當年舉發燕王淫亂而賜死的事來,才下詔拘捕主父偃,交官員究辦,最後被誅族。

      主父偃的才智能力都有過人之處,但卻陷入私欲與私怨的糾葛中不能自拔,最後落得誅族的下場。政治場中亦有許多名躁一時的人物,但是否功成名就,則視其器識而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