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子張問孔子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及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作為你作人的宗旨,弘揚正義,就能使你的道德修養能力提高。但說到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首先就要克制自己愛恨情仇的情感衝動;否則同樣的人或事,自己喜愛時就希望它長存於世,憎惡時就希望它立即毀滅。這樣一下子盼其生,一下子又盼其死,就是不辨是非善惡。詩經裡說一個被丈夫摒棄的婦人,在回她娘家的途中,思前想後,得到一個結論“如果她丈夫不是嫌她娘家貧窮,就是因為其他什麼理由令他見異思遷”最終還是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而真正的原因無非就是她丈夫主觀的認知發生了改變所致。所以要辨別是非善惡就要摒除自己的偏見,不能任由主觀認知隨意的變更。
    孔子對於辨別是非完全以理智為基礎的論述是儒家主要的思想之一;具體而言就是智。孔子在論語的子罕及憲問兩篇中都提到“智者不惑”這句話,後世的孫綽解釋道:智能辨物,故不惑。朱熹也說:明足以燭理,故不惑。所以智的兩個層次是辨物與明理,能辨物則不惑於利,能明理則不惑於道。不惑於利是道德修養,不惑於道是聰明才智,只有兩者兼備,才能稱得上是不惑的智者。
    現在在政治對立尖銳的時刻裡,政治人物要激起的是人民的感情,不是理智;因此許多文宣都是具有煽動性及情緒性的訴求;但我們選民卻要保持理性,不可隨之起舞。像民進黨在以往的選舉中喜歡加入公投的議題,以炒熱選情,所以國民黨諷以“公投綁大選”,有利議題的主導者,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拉抬自己的選情。而此次馬英九提出和平協議後,又繼之以“不排除公投”的議題,遂使民進黨意識到過去的老把戲被對手拿來對付自己的情況,所以也學國民黨罵“公投綁大選”。在2004年許多選民厭惡國民黨阻止公投的反民主思維,而今民進黨已清楚說明當年的意圖就是一種選舉操作,所以選民的理性就是優質選舉的保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