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有道德修養的人處理政事,並不堅持一定的方式,也不否定其他的途徑,甚至使別人都誤以為是循私謀利,也在所不惜;唯以福國利民為是。“適”作“往”解;“莫”作“毋”解;“義”作“所由之路”解;“比”作“小人的私心”解。
    這樣的註解比錢穆、李澤厚及日本物茂卿的註解,更近於儒家的“恕”道。這裡有一個道理就是說,為了一定的目標,其實可以不計較手段的合義﹝暫時的道德標準﹞與否;他意有所指的就是周公。周公輔佐成王,甚至把他驅逐,自己坐在天子位上處理政事;把私下議論他後來又與紂王子武庚一起叛亂的兄弟管叔及蔡叔都殺了,以穩定自己的攝政;後來迎回成王歸政,過程可說是不計毀譽的,但目標就是為周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以傳後世。
    最近選舉的話題沸沸湯湯,把“無能敗家”的帽子扣在馬英九頭上,好像連許多藍營支持他的人都面對這樣的指責啞口無言;郝柏村甚至轉個彎的說:馬英九是無能,對貪贓枉法無能。其實馬英九上台後很重要的一項政績就是ECFA,但是真正展現政治家風範的是使兩岸以“九二共識”回到談判桌上“擱置爭議,共創未來”。
   “九二共識”在當年是由蘇起在香港會談後,以兩岸兩會往來的文件中,對“一中”所下的定義,當時對岸是不贊成的,認為一中就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來是為了繼續談判的權宜之計,暫時擱置爭議,對各自所堅持的國號不予否定;中共當時對“九二共識”這樣的名稱確實未經確認。而今,不只我們甚至中共也口口聲聲“九二共識”,就是對共識兩字的意義有了新的認知,對於不否定對方的必要也有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想法;在國共近六十年的互鬥中,從來沒有這樣堅定的“共識”使雙方可冰釋前嫌,馬英九在此過程中所展現對國家的維護與政治說服,都是歷任中華民國總統所沒有的,且更顯其他政治人物自毀長城的不智,馬英九正如本文的主題“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非所謂“無能敗家”也,大家應該尊他一聲“總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