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說:如果執政者自身是正直的,則上行下效,何需過多涉入才能治理好國家呢?若自身不正直,如何要求他人正直?則耗盡心力也無法治理好國家。
    孔子認為執政的人一定要正直,否則耗盡心力也治理不好國家;什麼是正直?不偏不倚的中道原則,無過與不及之名。執政之仁,就是在實踐中道的原則,避免過與不及的偏頗影響了國家的正常走向。尤其不要以“矯枉過正”的心態去挑撥社會的不公,而製造新的不正義。
    我們常聽到政治人物喜歡以“彌補”來博取部分選民的認同,以獲得政治利益,卻損害真正的公義。例如民進黨最近在老農津貼上著力甚深,有一百個要“彌補”老農的感性訴求,卻沒有一個合乎真正公義的理性論述;補助老農是要平衡老農與老榮的差距如果成理,那比老農更需要照顧的弱勢怎麼辦?政府有限的社福預算是否對其他弱勢造成排擠效應?而拿花博與文建會夢想家的預算執行與可憐老農的福利被忽視,是否能相提並論?原來都是選舉考量,老農比弱勢族群的票多,預算數字可簡易的拿來作不當比較。
    這種選風如果持續下去,許多對社會有益的政策就沒有理性探討的空間,民主政治成為民粹主義的口號。難道退伍榮民一定要與老農拿出來比較一下,誰才應該受到國家的保障嗎?國家宣傳工作是否也要等過多的香蕉被收購完後才可以作呢?不理性就有這些怪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