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再論伍子胥



    吳王夫差攻克越國後,接受太宰嚭的建議,准越句踐請和,並自降為吳之附庸,伍子胥便向夫差諫言:句踐這個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如果大王現在不滅了他,定會後悔。夫差不聽。其實夫差有意進軍中原奪得霸位,所以他無意再與越國死纏爛打,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齊國。正準備出兵攻齊,伍子胥又諫言:不可攻齊!越王句踐臥辛嚐膽,弔死問疾,且能用人,此後必為吳患,這才真正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而大王竟要分散兵力去伐齊。夫差聽此言,肯定心裡更不舒服,他有志於中原,而伍子胥卻要他困守江東,自然是雞同鴨講。但這次伐齊,卻意外大敗齊軍,還收服了齊的鄰國魯國及鄒國,可謂夫差的一次大勝利。自然回國後更不聽伍子胥的話了。
    又過了四年,夫差再度要伐齊,不死心的伍子胥又對夫差諫言勸阻,但句踐事先已由太宰嚭處得知,所以當夫差有此意時,句踐就第一時間表態支持,甚至出錢出力,粉碎了伍子胥想再藉越國扯後腿的理由。諸多不利於伍子胥的因素,竟未使這位老臣退卻,他依舊上言:越國是心腹之患呀!相信他而出兵,即便攻克齊國,對我們來說也僅是一塊沒用的石頭田而已。這句話簡直完全否定了夫差的智慧,因此夫差恐他再囉嗦,就把他派赴齊國作大使去,基本上已完全不信任伍子胥了。所以太宰嚭對夫差後來的一段話成了伍子胥的催命符,嚭說:伍員這個人剛愎自用且殘暴不忍﹝伍員曾鞭楚平王屍,以示報其父兄之仇﹞,對大王第一次伐齊的勝利,心懷怨恨,他已將其子寄放於齊國大夫鮑氏處,就是希望大王這次伐齊大敗,大王不得不小心此人呀!於是夫差賜死伍子胥。
    這裡說明了一個諫臣要取得君上的信任才是能提出諫言的基本條件,伍子胥不了解夫差的圖謀,而自以為是的要夫差消滅句踐,就是與夫差的想法南轅北轍;在夫差大勝齊軍後,又說齊是無用之地,簡直否定其智慧;寄託其子於國外,更使夫差不能諒解其所圖,所以這是雙方互信的一步步瓦解。即便伍子胥曾對吳國立下汗馬功勞,甚至強力支持夫差繼承王位,但一旦信任盡失,也無法顧全性命。
    所以今日台灣的政治現況亦復如此,政治人物的誠信盡失,問綠營支持者誰相信阿扁的廉潔?誰相信蔡英文對18%優惠存款是基於社會公義立場而反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