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大儒之效



    荀子說:周公是在武王已逝,成王年幼的當頭,登上天子位,決策天下事,心安理得,一點也不怕天下人說他貪戀權位。後來他又殺了自己兄弟管叔,原因是管叔竟與殷后裔武庚相謀作亂,甚至把周武王允許殷人在原國都朝歌建諸侯國以祭祀祖先的承諾也毀棄,但天下人都不責怪他。他設立七十一個諸侯國,有五十三個是姬姓,天下人也不說他偏私。原因是他都以周王朝的延續作為一切處理政務時的準則,因此才得到天下人的諒解。
   周公在成王成人後就歸還王位,回到自己作臣子的位子上事奉成王。這便是荀子所認為的“大儒”,以維護周王朝的政權作為核心,一時變通之計,像以庶子的身分代行嫡長子的政務,誅殺兄弟管叔,遍設姬姓諸侯,只為維繫周政權的延續。
   馬英九執政後,對於許多積弊已深的改革都受制固有僵化的體制或不合時宜的法令所束縛,以致成效不彰。例如一個不適任的檢察總長更換,竟因受其任期的限制而任其胡作非為;司法院長竟坐視其下屬法院法官違法亂紀,而理由竟是維護司法獨立;法務部長可廢弛職務不決定死刑的執行,甚至還公開說自己反對死刑的立場;這便是作為國家領導人的人前瞻後顧,缺乏核心思想,以致遭人非議的例子。如果馬在這些涉及司法制度的人事上是以果決的態度處置,那麼他就不會在王金平關說案中被外界質疑是以非法手段清除異己了,因為以上所說的任何一件司法人事不當都要比立法院長關說更傷害司法制度。周公的一切作為若不是最後歸政都會被人非議他是奪權打擊異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