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使馬圉﹝音雨﹞



    孔子周游列國時,有一次他的馬跑脫了,去吃了農民的庄稼,那位農民很生氣,便扣住馬不還給孔子。子貢便去向農民討回那匹馬,子貢說了半天,低聲下氣也沒能討回那匹馬。孔子看了便說:以別人不愛聽的話去說服別人,就像以祭品去供奉野獸,以九韶的美樂去打動飛鳥一樣,是沒有用的!於是派養馬的人前往。養馬的人對農民說:你不在東海耕種,我也不在西海旅遊,﹝意思是我兩在這裡碰見了,豈不有緣?我的馬不吃你的庄稼吃誰的呢?﹞而今相遇,我的馬能不傷害你的庄稼嗎?農民聽了,竟轉怒為喜,把馬還給了孔子。
    人都各自與自己同類的人比較容易溝通,以詩書去與未識字的人講理,這就是迂腐的讀書人誤國的主要原因。養馬人的話雖說得很適當,但若子貢也說同樣的話,那農民仍是聽不進去的。為什麼呢?讀書人與農民畢竟在本質與外貌上有很大的差距,他們所想所識也差別很大。又孔子何不事先即派養馬人去與農夫溝通,而讓子貢去呢?如先讓養馬人去,子貢心裡必然不服。只好讓子貢碰了釘子後,養馬人的妙用才能發揮出來。聖人通曉人情,而使每個人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但後來的人卻以各種法令束縛人,並設下種種資格的限制,如此用人還指望這個人樣樣都通,這種用人的方法是沒辦法辦好天下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