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梁惠王

        梁惠王三十五年向天下招賢,孟子於是來到梁,由梁惠王親自接見,王說: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有什麼富國強兵之利的嗎?孟子說:大王呀!何必什麼都想到利呢?不還有仁、義嗎?大王說:有什麼利於我國的?大夫則要說:有什麼利於我家的呢?庶民則要問:有什麼利於我自身的呢?在上位與下位的人各自追逐利益,則必發生弒亂的危險。擁有萬乘的大國其國君被弒,一定是由千乘之家的大夫所為的;千乘之國,其國君被弒,一定是由百乘之家的大夫所策劃的。從萬乘中能奪取千乘,或從千乘中能奪取百乘,已不算少了,如果還將利字放在義字之前,那奪取再多也不不會滿足的。
天下沒有講仁愛者而遺棄其親的,也沒有講忠義者不顧其國君的。大王治國講求仁義就行了,何必要講利呢?
       梁惠王是戰國時代較具企圖心的諸侯之一,本為魏惠王,將首都遷至梁因而改國名為梁,但他寵信太子申及龐涓,兩度與齊交戰皆敗北,因此使梁走向衰亡。梁本都城在曲沃,遷至河南開封附近,主要是開封位於整個黃河沖積平原的中心位置,有良田及聚居的百姓,可使國家富強。但也由於梁處在中原位置,所以在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及南邊的楚國,都對它覬覦,也是其無法穩定發展的原因。
        孟子認為梁惠王一心只想富國強兵,卻忽略了對人民百姓的照顧,且本章中指出國中有弒君的危機,其實也意指梁的建國也是自晉國分裂而來的,梁惠王一味追求利益,使全國上下都陷入追逐利益的競爭中,必定使君臣關係分裂,而發生弒君的慘劇來,所以規勸惠王莫在口口聲聲講求利益,而要講求仁義,由上至下的教化民眾,使君臣的關係得以穩固。
        現在的社會比戰國時期更講求利益,從政者與企業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政客需要選票,而選票是由鈔票堆砌而成的,所以企業界要供應政客鈔票,企業要能利用國家公權力才能從中牟利,所以政客又適時以公權力支援企業,兩者交相利,但也有交爭利的時候,國家的資源無法完全滿足財團時,就發生政治選邊站的問題,搞分裂對立,把不聽話的政客拉下馬來,換上自己的奴才,這就是今日政治已被收買,政客尋租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