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孔子是講求中庸之道的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有這樣深刻的體驗,過分奢侈的生活方式會使人漸漸失去謙卑恭遜的態度,變得傲慢自以為是,則做人處事就會遭到挫折,因此說不遜﹝同孫字﹞,過分儉樸的生活使人顯得簡陋缺乏涵養;但如果以危害程度來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則寧可選擇儉樸的生活。孔子的此種說法是深具涵意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謙卑的態度,則無法平心觀察周遭的事物,這種成見一旦養成,則所做所為乃至言論都有違一般的人情世故,則必為眾人所厭惡,那麼他所想做的事就很難成功,因為內在的心理因素已影響了外界對他本體的認識。而儉樸固然在開始時會使人覺得他簡陋缺乏涵養,但一旦相處久了,便又會發掘其本身的優點,從而協助他,所以他還是能達到成功。因此孔子寧可選擇儉樸的生活方式也不願過奢侈的生活。
        孔子說這句話據研判,可能是指當時的一種祭祀儀式而言的。現代人在辦理婚喪喜慶的典禮時,也有過度舖張浪費之嫌,不是席開百桌,便是送葬隊伍綿延數百公尺,不下千人送葬等,或者某人的婚禮官蓋雲集,祭祀或迎神賽會更不能低調,成千上萬的信徒夾道歡呼,沿途焚香跪拜,所過之處萬人空巷,這都是過分舖張的現象,逾越了應有的尺度,失去了原來婚喪喜慶或祭祀廟會活動的真諦,變象得攙雜了其他因素,失去原意的儀式本身便不符合禮制,自然不遜了。儉約卻能表達涵意便不失禮制,自然也能合乎社會大眾的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