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國,會見陳司敗﹝即陳國掌管外交的官員﹞,陳司敗問他說:貴國的國君可是一位尊重禮制的國君?孔子未加思索地回答說:是的。等孔子離開後‧陳司敗便邀孔子的弟子巫馬期來見,問他說:我聽說您老師孔子是一位公正﹝不黨同伐異﹞的人,難道不是嗎?魯國國君娶了與他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妻﹝同姓姬﹞,為避人耳目,還給她取了一個吳孟子的名子,如果說這樣的國君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退下後,急忙來告孔子,孔子說:我實在是個幸運的人,一旦有過,每個人都知道。
        孔子被視為公正評論他人品性的正人君子,但在陳國司敗的一次檢驗中被認為為魯國的國君袒護,因此陳司敗便召來孔子的弟子巫馬期,諷刺說:我聽說孔子是個剛正不阿,就事論事,決沒有既定的立場,但事實卻非如此,難道這樣的君子有時也不免黨同伐異嗎?魯國國君娶同姓女子為妻,為掩人耳目,竟給她取個吳孟子的名子,這樣不遵守禮法的人,孔子還稱許他知禮,如果他都能夠得上知禮,那天下就沒有人不知禮的了。巫馬期退下後趕緊去告孔子,孔子自嘲說:我還真是個幸運的人,一有過錯,便被別人拿來檢驗。
       而今,多少政治人物及媒體是本著立場評斷是非,這是標準的黨同伐異,甚至有人在媒體上公開承認自己有立場,有意識型態,但仍能侈言別人的是非,這就是今日社會病態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