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衛靈公向他問有關戰爭的求勝之道,孔子推說自己只懂得祭祀有關的事,不懂戰爭致勝之道。向衛靈公辭退後,便匆促得離開了衛國。因沒有準備糧食等旅途的盤纏,所以到了陳國後,竟致流落到要乞食的地步。隨行的弟子或病或因饑餓而無力前行,所以只好就地休養。子路見此景很是抱怨夫子倉促離開衛國的決定,因此對孔子說:作為君子的人怎會淪落到此窮困的地步呢?孔子知道子路所言是責怪他不願與衛靈公談論戰爭之事,而倉促離衛,所以得不到衛靈公的敬贈,才有此落魄的下場,於是回答子路說:君子可撐得過窮困,而小人是耐不住窮困的,因此會做出違背原則的事。
        台灣自二戰以後從戰敗的日本手中又回到中國的統治,戰前台灣處於殖民地地位,經濟上是被剝削的對象,戰後雖改由國民政府統治,但中國內地已是一片破敗景象,實難再分出力量來建設台灣,因此絕大多數的台灣百姓都是過著極窮困的生活,即便日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雖攜有部分物資,但也同時帶來近兩百萬人,增加台灣的負擔,畢竟天無絕人之路,台灣人胼手胝足的建設家園,並以辛勞勤儉的態度面對惡劣的環境,使台灣的經濟日趨繁榮。70年代台灣面臨國際政治的打壓,從退出聯合國以至與各重要友邦斷交,雖在政治上節節退敗,但經濟的成就卻更為精進,此正代表台灣人堅苦卓絕的精神。惟此同時台灣內部卻掀起一股否定以往歷史的歪風,為政治上的目的,刻意分化人民與政府的關係,醜化政府,抹煞人民努力的成就。待其執政後卻一再背棄承諾言,不但不能帶給台灣人民幸福,卻一再帶來更大的災難,竟連其唾棄的腐敗,也照作不誤。台灣人民可渡過艱苦的生活,卻不能在安逸中求取更大的進步,這是何等諷刺的事。
        固然台灣經濟在近些年也處於低迷狀態,執政者每想以提振經濟來增加自己的支持度,但所採用的方法是以犧牲國家自主的疑慮去冒險從事,這就近乎孔子所謂「窮斯濫矣」的程度,其實多項的開放政策也都未達預期的目標,甚至部分開放政策導致國內貧富差距的擴大等負面效果,這就是馬政府一直未能重拾民心的地方。尤其在過去總以「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為口號制定許多維護企業卻損害勞工的政策也都未見政府出面修正,反而在FTA政策上不斷以企業利益為優先,犧牲勞工權益,這便是馬政府挫敗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