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失倫與大廢


 不修其身,求之於人,是謂失倫;不治其內,而修其外,是謂大廢。意思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只一味要求別人,是失去常理的;不對本質加以治理,而只講求外表的修飾,則將徹底瓦解。以下介紹一則故事:
  西元1575年也就是明朝萬曆三年,當時在朝鮮是李氏王朝的第十四世的宣祖在位,他前後有兩任正妻,但都沒有給他生下可繼位的嫡子,只好從庶子中挑選一位繼承他的王位;而當時的朝鮮是受封於大明的,明朝對即位儲君的要求是「非嫡即長」,而長庶子李珒﹝臨海君﹞卻是一個聲名狼籍的人,宣祖對立儲一事遲遲不予應許,反而有意立次庶子光海君李琿為儲,但這需要各大臣的同意然後上報大明王朝,派使臣來驗證後始能成事。這事一直耽擱到1592年倭亂爆發,日本豐臣秀吉領兵自釜山登陸大規模侵略朝鮮為止,來自大臣及諸侯的一再上奏,以穩固國本為由,宣祖才同意冊封並報大明准奏。
  但壬辰倭亂的戰事卻益發危急,宣祖只好攜光海君棄守平壤逃至遼東受大明的保護,但許多大臣反對這樣的作法,他們提議由儲君攝政守國,宣祖在慌亂中只好應允。沒想到光海君卻表現得可圈可點,至前線慰勞將士,使抗日之役的情勢逆轉,李琿的聲望甚至超越貪生怕死的宣祖。群臣及儒生紛紛上疏要求宣祖退位,由光海君即位。但此舉引起了宣祖的妒忌,為了奪回王權,就進行打壓儲君的各種陰謀活動,甚至十八次提出禪讓的詔書,但目的都不是真正想交出王位,而是測試儲君及各大臣;更將世子印收回,理由是大明未同意冊封。
  正值此岌岌可危之際,仁穆王后卻意外生下了嫡長子李濟,也就是史上的永昌大君,在大明遲遲未予同意的情況下,光海君的儲君之位很可能就要被李濟取代,而朝中這時也出現了擁立李濟的「柳黨」,使光海君的地位不保。
  其實之前大明禮部既已五次拒絕改立光海君的建議,理由都是李琿既非嫡又非長,所以光海君只好去賄賂大明禮部的使臣李好閔,說臨海君患有精神病,是自願讓位給光海君的;李好閔上奏後,禮部同意派員實際查訪,同樣在重賂之下,使禮部同意冊封。光海君雖然得位,但畢竟臨海君是其威脅,一旦他出面否認,不但王位不保,甚至還要賠上性命,所以一勞永逸的作法就是置臨海君與死地。
  這時在朝中視破光海君意圖的佞臣就群起彈劾臨海君,說他“私藏軍器、陰養死士、密謀叛亂”,光海君為了不讓自己的意圖洩露,還假裝顧念手足之情,僅將其流放關押,免其一死。可是又私下鼓動外族上疏處死,光海君知道自己無法下令,遂勾結一名守衛叫李廷彪的將臨海君刺死。
  光海君李琿一直都是朝鮮歷史上很受爭議的一名國君,像他後來還對永昌大君施以同樣的技倆將擁立的柳黨及毅仁王后處死,此便是史上的「癸丑獄事」。甚至為報當年大明不予改立之仇,而勾結後金的努爾哈赤,拒絕出兵援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